Q:在荣格八维的自测中,为什么常出现阴影功能里第五、六、八功能数值爆表?
A:因为无意识运作的功能会在做题过程中被带到意识的层面,我们有运作它们时的记忆,却很容易忽略运作时的背景,它们是如何被触发的?是否有在发挥正向作用?尤其是第六功能,它会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「伪英雄主义」,因此也会造成第一与第六功能混淆的误测(P/J纬度混淆)。
Q:按照人格脊柱轴理论,某个功能占优势,相对应的功能就会受到压制,但为什么会测出Fe/Fi双高,或者真的会有「八边形战士」吗?
A:在荣格八维的概念中,心理类型是指一种「内在动力」,而网测的八维,往往更像是一种意愿里的能力或特质。常见有人说自己Fe和Fi双高,但真正去了解这两个判断功能之后,会知道这两者之间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Fe和Fi都可能具有敏感细腻的特质,但从内在动力的视角上分析,Fe是一种群体的视角,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接,这种视角是从「关系」出发的;而Fi是「个人」的视角,他专注的是自己内心的个人信念。所以在一个吵闹的熟人群体中,Fe高的人会总想说些话或做些什么打破沉默,否则会感到不安和尴尬,但Fi高的人却是可以自顾看手机,还很心安理得。
八维描述的是动力和倾向,而并不是拥有的能力。一个Fe的使用者可能因后天原因交际能力不如一个Fi的使用者,在人群中尬聊,但测试结果依然会呈现Fe高,因为他是从人群氛围的视角出发去做的,只是做不好而已。
Q:网络自测靠谱吗?为什么自测的人格类型会变来变去?
A:人格有多个层次,心理学上大致可分为「生理人格」「社会人格」和「意志人格」三方面,对应我们天生的模式,被社会化后的表现,以及理想中的自己,三者之间互相作用,共同形成了完整的人格。
网测很难靠谱,原因是年纪太小时,大多认知功能都还处在一个混沌的状态,没有被适当的社会环境所激活,自我认知极易出现偏差。而且即便是最严格的官方施测,测出真实类型的正确率也只有70%-85%。
很多人需要在面对足够多的难题,被社会毒打后才会分化出第二、三功能,在此之前,发展不成熟或自我觉知不灵敏的人更容易感知到自己的第三功能,因为它非常不稳定,很容易让人尝到一种「失序的快感」。反而是主导功能,因为它太过自然,浑然天成,以致会完全察觉不到它的存在,不缺什么就会忽视什么——这也是占星里木星所讲述的议题。
还有的人没能看到自己的生理人格,反而过度专注于自己的社会人格,根本没有在做自己,内心也很痛苦,即常说的面具戴久了都不知道自己是谁。所以单凭一个自测的结果未必能找到真正的「自我」,不要拿着结果就急着站队,还需要多看看理论知识,再去确定自己的类型,免得过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搞错了,那时的自我怀疑和丧失集体认同感都是非常难受的。
Q:应该怎样科学使用荣格八维测试?
A:MBTI的16型人格分类,原始理论讲述的只是我们「生理人格」的部分,即你天生的出厂配置,「 最舒服」「最爽」的形态是如何的,它的局限性在于会忽略了特殊的社会经历和强大的意志干涉,具有「宿命论」的性质。而MBTI测试发展到今天,很多人会把MBTI的测试结果当作近期状态的调整依据,用各维度数值高低来检视自己需要注意的地方,这意外地符合了心理学自我探索和发展的宗旨。
探索荣格八维的意义在于它能让我们了解,怎样的认知功能是让自己最自如和最爽的(第一功能),怎样的功能除了「爽」之外还能获得身心平衡(第二功能),哪些领域会激发我们的热情(第三功能),又有哪些是让自己不喜欢但又非常重要的(第四功能),它能让人更清晰地进行自我接纳,始终分得清哪些是自己的真实需求,哪些是被迫带上的面具,还有哪些是带来负面效应的应激反应,从而作出改善和发展。
最理想的人格发展路径是一二三四功能依顺序发展,第二功能配合第一功能共同做出决策,第三功能为第二功能进行补充支持,第四功能提供一个完全相反的视角。如果一个人的认知功能成熟度是1>3>2>4,由于1和3,2和4功能都是同样的外倾或内倾,这就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单一的视野,呈现出没有方向感(单一外倾),或是固执己见(单一内倾),只有将第二功能培养发展起来,用以平衡辅助第一功能,才能够活得成熟和稳定。